證券時報記者 蘇可
隨著近來監管層嚴把上市關,部分曾試圖“闖關”的IPO企業走向了被并購之路。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6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發布有關收購IPO企業控股權的公告,與去年全年數量基本持平,年內類似案例大概率還會增加。
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在IPO市場收緊大背景下,并購重組政策暖風頻吹,今年一些IPO企業流向了并購標的市場,“有的擬上市企業是優質資產,對上市公司有吸引力”。
并購案例增多
近期,上市未滿一年的永達股份宣布,計劃以現金方式收購江蘇金源高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源裝備”)51%股份,受到市場關注。早在2009年11月,金源裝備就向證監會申報創業板IPO,一年后撤回材料。2011年5月,金源裝備轉向中小板再度申報IPO,但次年又撤回材料。2021年,金源裝備重新申請創業板IPO,直至2022年終止上市路。如今,金源裝備轉而選擇被上市公司并購。
實際上,今年以來已出現多起IPO企業控股權被收購的案例。根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日,今年首次公告宣布收購IPO企業控股權的A股上市公司就有6家,與去年全年水平相當。這意味著,今年IPO企業控股權被上市公司收購的案例有望進一步增加。
除了A股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也對收購IPO企業控股權興趣濃厚。比如,于2023年12月從北交所撤回IPO申報材料的青鳥軟通,今年年初被中國環球租賃有限公司宣布收購51%股權。值得一提的是,該收購方是港股上市公司通用環球醫療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華北一家頭部券商的投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實際上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IPO上市,“有些企業只在特定賽道做得好,更適合被并購”。
華東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還提到,自去年年中IPO市場趨緊后,原以為并購市場很快回暖,但年底北交所市場深化改革,吸引擬上市企業紛紛來投。“IPO對企業家的誘惑還是很大的,不過今年政策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IPO企業出現在并購標的市場,我們很高興看到了更多優質資產。”他說。
以產業邏輯挖掘收購標的
梳理上述多起收購案例可以發現,一方面,IPO企業“換道”借殼上市的情形已難得一見;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之所以“相中”擬上市企業股權,主要是基于產業協同的目的。
以永達股份收購金源裝備股權的案例來看,前者認為并購重組可以增強其產業鏈服務能力。據了解,永達股份和金源裝備同屬金屬制品業公司,產品在下游應用領域具有較高重疊度,但客戶結構和銷售區域又有顯著差異性。
永達股份認為,此次收購有助于公司拓展產品品類,深化在風電及工程機械等業務領域的布局,從大型專用設備金屬結構件供應商升級為大型高端裝備結構件和鍛件的一體化龍頭供應商,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值得提及的是,在收購行動中,有的上市公司僅收購IPO企業少數股權,通過參股方式進行合作。比如,賽微電子今年年初宣布增持武漢光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光谷信息”)10.72%的股權,收購完成后后者仍為參股子公司。
賽微電子董秘在4月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對此解釋,鑒于公司仍保有的北斗衛星導航業務,結合光谷信息的未來發展戰略、資源及前景,以及光谷信息業務拓展與數據、感知、應用等領域將產生的鏈接,同時基于公司對光谷信息的長期投資歷史及樂觀展望,公司通過提高對光谷信息的持股比例,促進各方整合資源。
收購之路并非坦途
當然,IPO企業通過被收購的方式而間接觸及資本市場的想法,并非總是能成行。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就有2家IPO企業被上市公司“相中”,但不到3個月又宣告“分手”。
比如登云股份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案例。根據7月19日登云股份召開的投資者說明會,3個月前,公司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速度科技74.97%的股權,后者曾在2022年撤回創業板IPO申報。登云股份董秘在解釋終止收購原因時表示,截至7月中旬,深圳市場指數及公司股價較5月初有較大的變化,繼續推進交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經與標的公司實際控制人協商一致,決定終止交易事項。未來,登云股份將根據實際經營需要,尋求各方合作伙伴,不排除與速度科技在有關領域開展合作。
上市公司與IPO企業“聯姻”未成的案例,去年也出現過一次。2023年年初,新動力原計劃通過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德威華泰60%的股權,但最終未能成行,后者曾在2021年2月終止科創板上市申請。談及終止收購的原因,新動力表示,主要是因為“交易各方未能對最終的交易條件達成一致意見”。
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并購重組不僅取決于買賣雙方的博弈,還要看市場環境、監管政策等因素的變化,因此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