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AI+”,正促進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
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和諧的AI時代正向人類走來。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一場場思想盛宴就此展開。
向善:AI回應全球性期待
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新課題,迫切需要各國深入探討、凝聚共識,共抓機遇、共克挑戰。
“從全球視角看,人工智能發展面臨基礎設施不均衡、數字素養存在鴻溝等挑戰,不僅阻礙行業發展,也影響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呼吁,把發展和安全作為“一體兩翼”,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國際交流和防控體系,加強多邊對話機制,與各方攜手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行業健康發展。
當日,一系列成果在大會上落地,回應“AI向善”的全球性期待。《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正式發布,提出了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的系列主張,包括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維護人工智能安全、構建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參與和提升公眾素養、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
同日,《中國智·惠世界案例集》正式發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啟動,旨在促進國家間的數字鴻溝彌合,使更多發展中國家受益于人工智能發展的紅利。
領先:AI引領生產力變革
AI是人類的助手還是對手?是機遇還是威脅?
“AI永遠只是工具,不是人類的競爭對手!”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人們構建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增強人的能力,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智能,但會重構很多行業和領域;AI不會替代人,但是擅長使用AI的人將替代不會使用AI的人。未來,AI作為新生產工具,將進一步拓寬人類的認知邊界,激發更大的創新潛能。
加快“AI+”發展,李彥宏最看好的方向是智能體。隨著基礎模型的日益強大,開發應用也越來越簡單,其中最簡單的就是智能體,只要用“人話”把工作流程說清楚,再配以專有知識庫,就能做出一個很有價值的智能體。
助力AI引領生產力變革,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提供支撐,要重視大模型技術研發,更要重視推動大模型應用,營造開放生態,共同推進治理。
趨勢:AI創造戰略性機遇
華為盤古大模型入圍了大會的“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SAIL獎)。在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看來,這就是效率,是AI創造的戰略性機遇。“目前盤古大模型已經在寶鋼的一條熱軋生產線上線,預計每年多生產2萬噸鋼板,增收9000多萬元。”張平安說。
百度的文心快碼在各個領域逐步滲透,在百度內部,已有30%左右的代碼由AI生成,代碼采用率超過了44%。2個月之前,百度宣布文心大模型日調用量超2億,近期這個數字變成了超5億。“僅2個月,調用量發生這么大的變化,足見它代表了真實的需求,是有人在用、有人真的從大模型中獲益了。”李彥宏說。
“生成式AI的興起帶來新的應用和場景,為AI普及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各個行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說。
如何把握這一機遇?張平安認為,中國的AI發展道路,要追求在行業領域構筑大模型的全球領先地位。
螞蟻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井賢棟認為,專業智能體是大模型落地產業的有效路徑。未來,智能化的用戶體驗不是只靠一個大模型,而是需要全行業深度協作,需要專業智能體共同參與、各司其職。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認為,大模型需要具備更卓越的思維能力、更自然的交互能力以及更可控的生成能力。唯有不斷深入垂直行業,大模型才能創造出全新應用格局,最終助力“AI+”步入黃金時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