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在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展館看到了不少前沿科技成果。其中,最具未來氣息的莫過于在場內走動、跳“科目三”的人形機器人。這款僅靠活動活動筋骨便吸睛無數的“黑衣人”,來自宇樹科技。
機器人展現了高超的控制能力
緊鄰宇樹科技展臺,特斯拉帶來了人形機器人Optimus二代。特斯拉相關負責人介紹,Optimus二代在直立行走的基礎上,行走速度提升了30%,十根手指還“進化”出了感知和觸覺,無論是輕握雞蛋還是搬運箱子,都能游刃有余。
AI能力讓人形機器人“知行合一”
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參展的人形機器人H1發布于2023年,是全球首款擁有原地后空翻能力的全尺寸電驅人形機器人,身高約180厘米,體重約47公斤。H1的移動速度每秒可達3.3米,創下世界紀錄。此外,宇樹科技在H1上也集成了AI大模型,以提升機器人與人類的交互水平。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同樣受益于AI能力的持續強化。Optimus二代使用了與特斯拉汽車相同的FSD系統,通過傳感器和計算機視覺,利用海量數據持續訓練,讓機器人越來越“聰明”。此外,Optimus二代全身擁有28個自由度,手部擁有11個自由度,仿生學關節設計使機器人具備很強的靈活性,在清晰識別周圍物體的同時可以非常敏捷地運動。
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聰認為,AI大模型為機器人具身智能帶來了三方面的進步:首先,思維鏈得以增強,將復雜指令拆解為一系列可執行任務的能力大大增強;其次,基于多模態大模型,機器人的感知交互能力也隨之增強;最后,機器人“大腦”在得到強化的同時帶動了與運動控制對應的小腦能力。
此前,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表示,隨著AI技術不斷發展,未來或許可以減少對硬件傳感器的依賴,通過算法優化實現更高層次的觸覺感知。目前,硬件與AI技術的協同發展仍然是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關鍵。未來,人形機器人對硬件的需求如自由度、數量、外觀靈活度等將越來越低,甚至沒有手指也能干活。
王興興認為,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的應用,推動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化”。不過,等到做出通用型機器人大模型,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才可能出現人形機器人終端產品,“我比較樂觀,這個時間不會超過5年”。
廠商落地場景各異
在人形機器人的場景落地上,特斯拉瞄準了工業場景。特斯拉表示,其目標是讓機器人的成本大幅降低,從數十萬美元降至一兩萬美元。這需要在制造上不斷創新。特斯拉預計將于明年開始限量生產人形機器人,將有超過1000個Optimus在特斯拉工廠幫助人類完成生產任務。
特斯拉CEO馬斯克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工業生產的主力,數量有望超越人類,預計達到100億臺至200億臺。特斯拉目標年產10億臺,占據市場10%以上份額。其成本控制在1萬美元左右,售價預計2萬美元,這將為特斯拉帶來數十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
王興興透露,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的客戶范圍較廣,包括個人用戶、科研教育公司、AI公司、科技公司以及工廠,“宇樹科技不是一定要做工業場景,如果科研、教育公司買我們的產品,或者個人用戶買來玩,也完全歡迎”。
也有廠商另辟蹊徑,選擇進軍家庭應用。近日,挪威人形機器人公司1X宣布推出NEO Beta,這是一款為家庭使用而設計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原型機。1X稱,該款人形機器人將在位于挪威莫斯的工廠進行量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