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蕊
近日,中證協發布《關于修訂〈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的決定》,完善保薦代表人(以下簡稱“保代”)負面評價公示機制,對A類名單(全體保代的綜合執業信息名單)增加撤否信息。這是監管部門首次對全體保代的執業情況進行公開展示。
這意味著,保代只要在申報項目上簽字,不管最終能否上市,該項目就與保代的名字永遠綁在一起,真正將“申報即擔責”落實到人,促使保代更加愛惜羽毛。
統計數據顯示,保代業績兩極分化,在注冊制下,有3599人保薦過項目,其中有1589人的保薦項目全部上市,而有1037人的保薦項目顆粒無收。
保代撤否率分化
注冊制試點以來,有超過5000名保代從未在注冊制下保薦過項目。根據中證協數據,截至9月25日晚,在8730名有數據可查的保代中,僅有3599人曾在注冊制下保薦過項目,約占四成,而真正有項目成功上市的僅占全體保代三成。
即使積極參與了保薦工作,保代的成績也相當兩極分化。有1589人的保薦項目全部上市,也有1037人的保薦項目盡數折戟,還有504人撤否項目剛好占一半。
在保薦項目顆粒無收的這1037位保代中,有897人只保薦了1個項目,占比達86.5%。另有118人保薦了兩個項目,均雙雙失敗,還有21人保薦的3個項目無一成功上市。而一位來自華東地區券商的保代,4個保薦項目全部以撤回告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證協公布的“撤否比率=(撤回項目數量+否決項目數量)/(撤回項目數量+否決項目數量+上市項目數量)”,但實際上否決項目僅有102個,遠遠少于撤回項目(2400個)。這意味著,大部分未上市項目往往未走到最后一步,就已鳴金收兵。
此外,上述1589名“保的都上”的保代中,多數人僅有1個項目成功過關——有1104人,占比達69%;收獲兩個上市項目的保代也不算少,共有339人,占比21%;分別有3個、4個、5個項目上市的保代則較少,分別為97人、29人和10人。
注冊制下冠軍八保八過
梳理中證協官網的公示信息,注冊制下保代保薦項目前十名單也隨之浮出水面。其中,來自中信證券的陳熙穎憑借八保八上市的紀錄,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是東吳證券曹飛、長江保薦李海波、國金證券黎慧明,這3人七保七過;此外還有6人也實現了六保六過的成績,名列前十。
注冊制下保薦項目上市數量排名靠前的保代,并非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很多人甚至保薦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注冊制之下的。例如,國金證券黎慧明保薦的7個項目全部通過,最早的1個項目于2019年12月上市;與此類似的還有民生證券的邵航,共保薦過6個項目,最早的上市時間是2019年11月。
海通證券的陳邦羽雖然保薦的6個項目全部上市,但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超卓航科卻給他帶來了一張湖北證監局的警示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湖北證監局表示,保薦機構在持續督導過程中發現超卓航科全資子公司存放于銀行賬戶中的資金使用情況披露不真實、銀行存款處于凍結狀態,但未及時開展有效的調查和監督。
擔責到人拒絕一撤了之
針對此次完善保代名單分類機制,中證協表示,此舉是為了落實新“國九條”、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以及證監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等要求,進一步壓實投行“看門人”責任,強化對保代的聲譽約束。
業內人士表示,此前曾有一段時間,面對監管部門的現場檢查,被抽中企業往往選擇“一撤了之”。然而,如今監管部門“嚴把入口關”的力度持續升級。今年3月證監會主席吳清就強調,企業IPO上市絕不能以“圈錢”為目的,更不允許造假、欺詐上市。因此,審核注冊各個環節都要依法依規,嚴之又嚴,督促發行人真實準確完整披露信息,全力把造假者擋在資本市場門外。
對于上述監管指導意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A類名單中增加項目撤否信息,說明過往保薦項目“一查就撤”“一撤了之”的做法已不可取,將“申報及擔責”落實到人,可促使保代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責任邊界和執業風險,強化自律約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