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9月15日電(劉鴻鶴)9月14日,隨著最后一個模塊與機組間的管道法蘭拼裝到位,標志著合肥市博物館項目制冷機房安裝完成,下一步將進入裝飾裝修階段。
據了解,合肥市博物館位于合肥市瑤海區,總建筑面積5.48萬平方米,總投資8.45億元人民幣,2023年9月開工建設。建筑形象整體猶如一艘大船,停靠在南淝河邊,準備揚帆遠航,其屋頂又似歷史書卷,翻動時光。
“博物館在外形和內部設計中,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元素,來展現合肥歷史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時代性和層次性。”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汪煒說:“博物館將立足現在,讀懂過去、開創未來,著力打造成為合肥文化地標。”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將智能物聯網設備、工程技術、項目管理進行深度融合,綜合運用多項綠色低碳建造技術,實現智慧建造、高效運行與智能運維。機房落成后,可為日后合肥市博物館運營提供穩定、持續的四季適溫環境。
“裝配式機房最大的特點是采用預制化施工的方式,現場裝配,無切割,無焊接,和傳統機房相比施工周期大幅縮短。”合肥市博物館項目總工程師陳龍介紹說:“此外,通過利用BIM+二維碼信息系統和物聯網技術模擬運輸、跟蹤配送工廠預制模塊,提升運輸效率和成品保護,進一步保障一次性成功完成現場裝配任務,實現了機房安裝速度與質量的飛躍。”
9月14日,合肥市博物館施工現場,工人正在進行施工作業。劉鴻鶴 攝據介紹,合肥市博物館選址在原合肥市鋼鐵廠區域,這里曾煉出安徽鋼鐵企業的第一爐鋼水,目前這片區域還保留大量工業遺存,其中一處煉鋼高爐于2018年獲批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一里三公”的文化氣息也在此積淀良久,方圓不到一里的范圍之內,埋葬著宋朝的包孝肅公(包拯)、明朝的蔡公(蔡悉)、晚清的文忠公(李鴻章)。
“合肥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自秦朝設郡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汪煒說:“合肥市博物館的建設,將成為該市文明傳承的守護點、文脈賡續的實踐點、文化自信的立足點,讓全省乃至全國民眾讀懂科技合肥、文化合肥。”

地處合肥東部新中心核心區,合肥市博物館建成后還將與青年創意田園、高爐區遺址公園、青年港灣等網紅打卡地創意聯動,形成集工業記憶、文化傳承、城市休閑等為一體的合肥文旅嶄新樣板。
“合肥市博物館展現的是合肥的歷史文化、藝術收藏和地方特色,有助于提升整個東部新中心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管理辦公室發展規劃處相關負責人李靜介紹說:“除此之外,博物館未來在運營過程中,也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展覽、講座、研學等。這些活動也會激發區域的文化活力,吸引人才聚集,促進創新和交流。有助于推動當地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帶動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