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30日訊(記者 李方)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日益凸顯。”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今日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數字經濟和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非常吻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引擎。
沈竹林用五個“新”概括數字經濟發展進展。第一個“新”是數據基礎制度建設邁上新臺階。沈竹林表示,《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將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系統布局,按照文件部署,各部門相繼配套出臺文件,對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數據資產管理等作出具體規定,各地也在不斷探索,促進相關產業集群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數據企業不斷涌現。
第二個“新”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我們適度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實現了廣覆蓋、高速率、低費用,既方便了廣大百姓能夠獲得非常實在便捷的網絡服務,也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數字化進程。截至2023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7.5%,算力總規模達到了每秒23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沈竹林說。
第三個“新”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取得了新成效。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斷上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數字技術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加速涌現。沈竹林指出,“重點工業企業有兩個指標用來衡量數字化水平,一個是關鍵工序數控化率,一個是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這兩個數據分別達63%、80%。我們已累計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其他方面,比如智慧農業穩步發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規模一直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
第四個“新”是數字賦能公共服務收獲新進展。“聚焦百姓所盼,也是企業所需,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我們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數字化水平。目前90%以上政務服務都可以在網上辦理。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到了4.14億人,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連接了近52萬所學校,輻射近1900萬名教師、近3億人在線上進行學習。”沈竹林說。
第五個“新”是數字經濟治理實踐迎來新變革。數字經濟領域法制體系逐步健全。包括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繼出臺實施,也制定了促進平臺經濟、數據跨境流動、重要數據保護等方面一系列的法規和標準,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了法治保障。
由國家數據局主辦、貴州省人民政府承辦的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將于8月28日至30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沈竹林表示,“希望通過舉辦這次數博會,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水平開放,助力數字中國建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