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8日訊(記者王婉瑩)記者從上海寶冶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共享1標段項目已于6月17日完成竣工驗收工作,預計將于7月份開始分區域逐步移交業主單位,成為串聯起三大文化設施內外的重要通道,實現三大公共建筑與軌道交通設施的功能聯動。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共享1標段項目是北京市9個城市更新及便民服務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位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閑組團,北鄰大運河,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建筑項目包括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已成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建筑群。
共享配套設施中央大廳。中國經濟網記者王婉瑩/攝
在三大建筑合圍之處,還藏著一座“看不見”的建筑,就是藏在三大建筑下方的共享配套設施,集商業配套、餐飲服務、文化創意、共享停車于一體。其中設置了8個停車區域約1700個停車位,以及一家配套電影院。
上海寶冶三大建筑共享1標段項目安全經理楊凱介紹,中央大廳是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設施的核心區域,也是聯結三大建筑的重要樞紐。它是國內地下空間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大跨度正交拱形混凝土結構,最大跨度達47.5米,最大高度16米,“由于正交拱形結構節點處多根拱形結構梁以不同角度斜交,施工難度非常大。”
此外,中央大廳近15米高的透光膜結構發光頂為該區域一大亮點。“采光頂由18個拱形組成,沿拱形結構梁從四周地面一直延伸到中央大廳中心,曲線柔美,視覺效果震撼,但同時也給安裝帶來巨大挑戰。”楊凱說,“我們最終采用了A級防火透光張拉膜,截至目前,國內從未有過類似大面積弧形張拉膜施工的先例,是國內首次,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楊凱坦言,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從規劃上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獨立的建設模式,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最大程度保證了三大建筑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游客可從地鐵換乘站或是地下車庫經由共享配套設施,直接進入三大建筑參觀游覽,實現游覽路線無縫銜接。“不但緩解了三大建筑停車難的問題,而且即使游客只在共享配套設施中‘逛、吃、玩’,也可以度過輕松愉快的一天。”
小圣廟遺址與北京城市圖書館交相輝映。中國經濟網記者王婉瑩/攝
與此同時,在三大建筑之間的地上景觀公園設置了18個步行出入口,這些出入口分別對應了18處下沉庭院。其中,5號下沉庭院中央是見證運河千年文化的小圣廟遺址展示工程,游客可透過此處玻璃棧道身臨其境地感受運河千年文化。
據悉,小圣廟是大運河北京段首次考古發現的祭祀河神的廟宇遺址。作為共享配套設施項目的一部分,小圣廟遺址展示項目以不改變遺址狀態為原則,完整顯示了山門、前后殿、夾桿石等遺跡,基本還原了原本小圣廟的真實輪廓,對研究漕運史、民俗史具有重要價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