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北京證監局官網發布了關于實施《北京轄區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主體監管試點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的通報。
據了解,此次北京證監局選取了20家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作為首批試點機構,選取標準為管理規模較大、涉及投資者較多的證券類私募機構。同時,《方案》前期已向試點機構充分征求意見并獲得認可,以及時掌握機構信息、暢通監管與市場溝通為目標。
據多家媒體報道,此次納入首批試點名單的私募,多為百億級別的證券私募機構,比如淡水泉、仁橋、九坤、卓識、樂瑞、明毅等。
圖片來源:北京證監局官網截圖
為建立監管與市場的有效溝通機制,提升監管部門對行業風險的識別能力,打通監管部門引導、服務行業機構的路徑,北京證監局借鑒持牌機構主體監管工作有益經驗,啟動北京轄區主體監管工作試點。
《方案》稱,當前,北京轄區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龐大、類型多樣、情況復雜,針對性采取適合的監管方式,可能是較為合理的監管工作方向。
主體監管模式可簡要概括為:結合監管資源承載能力,監管機構選擇少數管理規模大的重要性民營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參照持牌機構有益經驗,通過約談調研、數據收集和分析、強化內外部協作等手段,實現更全面的監管和服務。
主體監管工作主要包含幾方面內容,涉及建立信息報送制度,還有強化監管激勵。
在建立信息報送制度方面,按照要求,試點內私募基金管理人應及時履行人員變更報送工作,以及管理人及基金情況報送工作,定期向北京證監局指定郵箱報送《管理人檔案表》《基金產品情況表》;公司及主要股東、關聯方發生負面輿情、重大訴訟或涉眾投訴、重大控制權變動等情形,公司應及時向北京證監局指定郵箱提交書面報告或《重大事項報告書》。
在強化監管激勵方面,北京證監局可能視情況開展約談或檢查工作。根據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情況,北京證監局將視情況向基金業協會通報主體監管對象相關的正面、負面信息,如建議加快辦理管理人登記或產品備案、納入分類整治列異名單、暫停產品備案等,通過雙向激勵起到積極引導規范展業的作用。
北京地區頭部私募基本被納入
據券商中國報道,“北京地區百億級別的私募基金,多數已被納入了首批名單。”北京地區一位私募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名單包括淡水泉、九坤、明毅等多家百億級別私募,注冊地在北京,涵蓋了股票多頭、量化、債券類等主要投資策略。
上述人士表示,今年2月以來,這些百億級私募機構,特別是量化投資機構,加大了和監管層的日常溝通力度。“名單里面的多家機構已經設立合規專崗,特別設在北京地區,以對接監管層,密切配合監管要求,做到隨叫隨到。”
據了解,個別私募機構的品牌部門,由于業務隔離制度要求,對此并不知情。但是隨著私募新規即將落地,北京地區私募主體監管試點推行,相關培訓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之中,并且在這個過渡期,問題私募的風險暴露頻頻,行業出清步伐明顯加快。
多位業內人士預計,北京轄區試點方案之后,不排除上海、廣州等地區也將進一步開展試點,而且各地的頭部私募都有可能進入試點監管范圍之內。實際上,對于試點納入的私募機構來說,監管一線指導和要求,可強化培養機構合規意識,有望為行業樹立規范樣本。
行業優勝劣汰有所加速
從數據來看,今年私募行業優勝劣汰明顯加速。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已累計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22602家。其中,2023年全年注銷2537家,成為近年來的高峰。今年以來已注銷896家,其中主動注銷、協會注銷和依公告注銷的私募分別為254家、519家和10家,并且新增“12個月無在管注銷”,該類私募達到113家。
據報道,“現在只要是合規方面有瑕疵的私募,在投資人和渠道方面的公信度會大幅下降,因此監管層頻頻‘亮劍’不僅有助于優化行業生態,還會加強私募的自律意識。”某量化私募人士坦言。
相關人士稱,在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私募應從三個方面做好自律:一是守住合規底線,不僅對外要緊跟最新監管政策,對內還要嚴格約束員工行為,做好內控;二是以投資人利益為先,投資、發行行為避免“唯規模論”,為客戶提供全面、及時的服務;三是持續提升專業水平,擴展自身能力圈,不斷進化。
本文綜合自北京證監局、中國基金報、上海證券報、券商中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