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工程(600583)2023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
受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大國間貿易摩擦、全球油氣市場復蘇、能源需求格局變化等多重復雜因素影響,2023年對于公司來說是機遇不減、挑戰不斷的一年。公司董事會帶領管理層和全體員工,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持戰略引領,保持戰略定力,持續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本領,全力保障國內增儲上產,穩步擴大國外市場份額,努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海洋能源工程公司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果。
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7.52億元,同比增長4.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21億元,同比增長11.08%。截至2023年12月底,總資產432.5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247.95億元,資產負債率38.09%,資本結構繼續保持穩健,現金流充裕。
2023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工作量再創歷史新高,多領域齊頭并進獲突破
報告期累計實施規模以上項目72個,其中年內完工25個。全年完成鋼材加工量47.2萬噸,同比增長25%,再創歷史新高;投入船天2.48萬天,同比降低5%;陸地建造完成導管架23座、組塊21座,海上安裝完成導管架20座、組塊21座,鋪設海底管線544公里,海底電纜211公里。
國內項目屢獲重大創新。重逾1.5萬噸恩平油田群區域項目20-4 DPP平臺順利完成浮托,刷新了國內海上油氣平臺動力定位浮托安裝重量新紀錄;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二期工程海底管線鋪設完工,標志著我國深水長輸海底管道建設能力和深水裝備技術實現重要突破;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海洋石油122”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完成主體建造,標志著我國全類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設計、建造技術實現高水平自主化;深水導管架“海基二號”主體結構完工,高度、重量均刷新亞洲紀錄;首次采用循環注氣開發的渤海灣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凝析氣田項目提前建成投產,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亞洲首座高壓岸電設備與油氣處理設施共建平臺――埕北油田調整/曹妃甸21-3油田項目投產,實現國產生產與岸電共建平臺零的突破,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東方1-1氣田東南區開發項目應用南海第二套國產水下生產系統安裝、調試成功,對經濟開發深水、邊際油氣田,打造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氣裝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海外項目穩步推進。北美殼牌LNG項目在青島建造的核心模塊、珠海建造的外圍工程模塊成功實現“無缺陷交付”,標志著海油工程LNG高端模塊化建造能力已穩居國際行業第一梯隊;卡塔爾NFPS EPC2項目作為全球首次在單一場地同時建造多個3萬噸以上的超大型單體正在結構預制,標志著青島場地成功進入國際大型高端單體建造市場,具備承攬高端、大型、大體量建造項目設備設施能力。
綠色工程全新升級。由公司EPCI總承包的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交付后順利并網,正式為海上油氣田輸送綠電,推動我國海上風電自主開發能力從水深50米跨越式提升至超百米,海上風電資源利用范圍拓展至離岸距離超百公里,海上油氣開發邁出進軍“綠電時代”的關鍵一步;成功建成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標志著公司在CCUS技術方向取得重要突破;世界最大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香港LNG項目投用,大幅提高香港清潔能源發電比例,對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公司承接的我國全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升壓站建造運輸及安裝項目有序開展;龍源海上風電與養殖融合示范項目在浮式風機與網箱耦合分析技術及海水養殖系統設計技術上實現設計突破,以技術先行推進公司新能源業務融合發展新方向。
公司承攬的我國首個千萬噸級接收站“唐山LNG項目一階段工程”成功交付并順利投產,有力提升京津冀地區天然氣應急調峰和供應保障能力;天津LNG二期項目2臺儲罐及配套設施交付投產為華北地區冬季保供再添新動力(300152);龍口LNG項目實現4座儲罐機械完工,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珠海LNG二期項目填補27萬方儲罐TT焊施工技術應用空白,內罐壁板安裝速度刷新同類儲罐行業紀錄;浙江LNG三期項目首次完成“半坐地+樁基+雙筏板+隔震支座”儲罐基礎建設,主體工程全面開展。
(二)加速市場身份轉型,市場開發創歷史新高
海油工程堅定貫徹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全球市場競爭,推進海外本地化實體化發展。2023年公司市場開發獲里程碑式突破,一是全年市場承攬額達到339.86億元,其中海外市場承攬額141.76億元,雙雙創歷史新高;二是中標卡塔爾ISND 5-2等一批重點海外總承包項目,實現從國際工程分包商到總承包商的有效突破,市場開發有效保證戰略目標落地。截止2023年末在手未完成訂單約396億元,為未來工作量提供有力支撐。
境內油氣業務:在中國海油(600938)穩步推進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背景下,境內油氣市場穩健發展,形勢良好。報告期新簽主要項目包括文昌9-7油田開發項目、烏石17-2油田開發項目、惠州26-6油田開發項目、西江30-2油田西江30-1區油田開發項目、蓬萊19-3油田5/10區開發項目、文昌19-1油田二期開發項目等。
新能源業務:公司主動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持續拓展新能源業務。2023年新簽清潔能源業務項目主要有浙江LNG三期項目接收站工程項目、綏中-錦州油田群岸電應用工程等。
境外業務:公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緊抓海外市場機遇,持續加強海外市場開發力度,推動境外業務高質量發展。主要承攬項目有卡塔爾NOC公司Ruya EPCI 09項目、卡塔爾國家能源公司ISND 5-2期油田開發項目、沙特阿美LTA CRPO 122項目等,這標志著公司EPCI總包能力得到了中東地區業主認可與信任,推動公司在海外戰略落實和推進中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三)強化安全意識,提升本質安全管控能力
公司積極踐行安全發展理念,圍繞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深化拓展年、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承包商安全管理提升等專項工作,堅持體系引領、持續強化執行,以優化制度體系、壓實“三管三必須”責任、完善雙重預防工作機制、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升承包商安全管理為抓手,不斷強化責任擔當、強化風險管控、強化基層能力、強化數字賦能,抓實抓細安全生產各項工作。全年累計投入人工時9,560萬小時,同比上升10.13%,應記錄事件率0.0063,損工事件率為0.0042,公司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安全生產績效保持近十年的高水平。
(四)夯實公司治理、運營管理、財務管理,加快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公司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構建企業文化核心價值理念、筑牢內控防線,建立科學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多渠道多頻次加強與資本市場溝通交流、誠信披露,持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深國際戰略合作、加快業務轉型升級、加大科研技術投入、加強資源有效利用,不斷提升效率與效果聚焦的運營管理。以降本提質增效、資金安全獨立、會計信息質量等基礎管理工作提升為切入點,全面加強管控與洞察驅動的財務管理。
公司貫徹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要求,以成本領先戰略、可持續價值創造為主線,以成本管理、資源利用和盈利質量為關鍵路徑,將價值管理指標作為統一部署融入公司運營管理全流程,為進入國際一流海洋能源工程公司第一陣營的戰略目標提供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保障。
公司聚焦重點領域,強化風險管控,建立起涵蓋“戰略層、運營層、作業層”三個層級的逐級負責風險管控機制。初步搭建起“全周期”項目風險防控體系,通過引入“風險場景束”管理理念和工具,深度應用負面清單制、項目風險管理手冊等管理手段,進一步筑牢項目全周期風險防控“關卡”。
2023年,公司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聚焦主責主業,全面深化改革,各項高質量發展專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斬獲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董事會優秀案例獎、上市公司價值百強獎、投資者關系“天馬獎”、ESG百強獎、ESG優秀案例等18項資本市場大獎,成功獲評國際五大油公司優秀商業合作伙伴獎、AWP專項獎、康菲“標準化設計”獎、殼牌中國供應鏈杰出貢獻獎,公司資本市場美譽度和行業認可度持續提升。
(五)堅持深化科技創新,推動數智賦能
科技創新本領持續夯實。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完成與國內20余家重點企業協議簽訂,共建加強深水油氣生產裝備浮式和水下裝備產業鏈;獲批博士后工作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基礎研究能力持續增強。錨定公司發展戰略,科技攻關取得新突破。
申報成功3項國家級課題;全球首座半潛式深遠海風電平臺成功交付并網運營,國內首個海上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正式投用,攻克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設計建造技術等16項關鍵核心技術,刷新亞洲導管架、浮式裝置新記錄;完成2500米級超深水打樁錘、單點液滑環、海上系泊鋼纜等12項關鍵設備解卡和國產化,突破泥面下水下生產系統防護技術等40項原創技術;全面推進工程標準化和智能制造攻關;推動成果轉化202項,科技降本增效約3.5億元。深化科技創研生態,激發創新活力。初步搭建起“推廣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科技創新生態,深化十大技術方向“揭榜”工作,試點3項科研項目“賽馬”機制,實施科研人員精準激勵機制。
數字化能力建設更加成熟。公司業務數字化覆蓋率達到43%,“7+N”重點應用場景的立項和實施工作穩步推進。協同設計平臺通過驗收,實現設計業務及下游專業效率、數據標準化水平全面提升。工程項目管理平臺上線試運行,實現項目智能管理業務全覆蓋。臨港智能制造推進智能化設備應用和軟件系統完善提升,產品預制和總裝周期大幅縮短,智能制造與協同設計核心專業實現數據打通。“5G+智能工廠”建設取得新進展,獲得第六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全國標桿賽銀獎,智能制造基地獲評天津市5G全連接工廠,入選國家五部委聯合開展評選的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首次發布數字化技術平臺(C-iTechP),并實現上線應用,夯實了公司數字化轉型“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的技術基礎。探索數據資產中心建設、推動數字孿生健康管理系統不斷升級迭代。
二、報告期內公司所處行業情況
隨著國際油價走強,全球油氣市場逐步復蘇。據《中國海洋能源發展報告2023》分析,2023年,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超過2019年以前水平,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約為1,869億美元,同比增長14%。
從全球油氣工程細分市場來看,上部模塊EPC、平臺運維、LNG液化設施、FPSO、水下生產系統、海上鋪管市場規模較大。但伴隨全球能源低碳化轉型,能源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以及終端能源電氣化程度提高,國際油氣公司對中長期油氣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保持謹慎,紛紛向綜合能源公司轉型,對上游勘探開發的支出增長產生一定影響。
國際政治秩序重構、中美戰略競爭加劇,俄羅斯油氣加速“東向”、中東/中亞資源競爭加劇,國際油氣工程公司面臨的行業發展環境更為復雜,海洋油氣工程行業全球資源調配和施工組織面臨新的挑戰,國際海洋油氣工程市場在行業復蘇過程中競爭更為激烈。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化石能源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仍是主導能源。公司在中國的最主要客戶中國海油持續開展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為公司業務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三、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業務情況
(一)主營業務
公司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是國內唯一集海洋油氣開發工程設計、采購、建造和海上安裝、調試、維修以及液化天然氣、海上風電、煉化工程等為一體的大型工程總承包公司,也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海洋油氣工程總承包之一。公司總部位于天津濱海新區。2002年2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簡稱:海油工程,股票代碼:600583)。
公司現有員工約9700人,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適應工程總承包的專業團隊;擁有國際一流的資質水平,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運作程序和管理標準。公司的總體設計水平已邁入世界領先行列;在天津濱海新區、山東青島、廣東珠海等地擁有大型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場地總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形成了跨越南北、功能互補、覆蓋深淺水、面向全世界的場地布局;擁有3級動力定位深水鋪管船、7500噸起重船等19艘船舶組成的專業化海上施工船隊,海上安裝與鋪管能力在亞洲處于領先地位。
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公司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海洋能源工程公司”的愿景和“以設計為龍頭的EPCI總包能力建設為唯一核心,以經營管理能力和技術引領能力建設為兩個基礎,以國際化、深水化、新產業(300832)化為三個發展方向,以人才、市場、成本、風控、信息化建設為五個抓手”的發展策略,系統形成了以“大型起重鋪管船舶序列”“1500米級深水作業ROV序列”“建造場地及建造施工裝備”等為核心的十大裝備、以“深水浮式平臺技術”“水下系統及產品技術”“超大型海上結構物及模塊化技術”等為核心的十大技術。先后為中國海油、康菲、殼牌、沙特阿美、巴國油、卡塔爾國家能源、JGC、Technip、Fluor等眾多中外業主提供了優質產品和服務,業務涉足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首次榮登ENR雙榜,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第68位和“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98位。
近年來,公司在鞏固提升傳統海洋油氣工程主業基礎上,不斷拓展總承包業務范圍至陸地LNG工程、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領域,推動公司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
(二)經營模式
公司以EPCI總承包或者分包的方式承攬工程合同,參與海洋油氣田工程、LNG、FPSO、海上風電等項目建設,為客戶提供“交鑰匙”工程。目前公司正向國際工程總承包商加速轉型;業務結構向低碳化、全產業化加速轉型;生產模式向標準化、數字化加速轉型;通過全方位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為客戶提供海洋能源工程“一攬子”解決方案。
四、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分析
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重要變化提示:
1.順利完成“深海一號”二期工程――陵水25-1項目海管鋪設。實現國內首個20寸大壁厚
海管鋪設效率達2.5公里/天,創千米級深水海管鋪設效率新高。
2.完成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二號”主體結構完工。攻克了S420級別國產高強鋼、超
大型深水導管架柔性變形尺寸控制等重大技術難題。
3.實現全球首例一體化建造LNG模塊化工廠――北美殼牌LNG項目完工交付,有力鞏固公司
LNG高端模塊化建造國際“第一梯隊”的行業地位。
4.成功建成安裝國內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推動我國海上風電自主開發
能力從水深50米跨越式提升至超百米,海上風電資源利用范圍拓展至離岸距離超百公里。
5.先后承攬BASF(德國巴斯夫)、沙特CRPO122、卡塔爾ISND 5-2等一批海外項目,實現了
由國際工程分包商向國際工程總承包商的歷史性轉變。
總體核心競爭力分析以設計為龍頭的EPCI總承包能力是公司安身立命之本,是公司區別于國內外絕大多數海洋油氣工程總承包商的獨特優勢,也是公司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支撐。經過40多年發展和積累,公司已形成海洋油氣田開發設計、建造、安裝、維修一整套成熟的技術、裝備、能力體系,能夠更效率地為客戶提供“交鑰匙”工程和多樣化工程服務。公司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傳統產業向深水和水下高端海洋裝備建設升級,深水油氣田工程能力實現從300米到1500米的飛躍,取得了深水、水下等領域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公司圍繞傳統海洋油氣工程主業,不斷拓展總承包業務范圍至陸地LNG工程、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領域,推動公司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
(一)國內海洋油氣工程領導者的市場地位
公司是國內唯一的大型海洋油氣工程總承包公司,是世界海洋石油工程業界代表我國海洋石油工程技術水平的領軍企業,也是中國海洋油氣工程建設的重要力量。數十年來國內各海域兩百余座海洋油氣田的工程建設主要由公司實施,在國內具有市場領導者品牌優勢和海洋工程總承包業務優勢,在資金支持、裝備發展、科技研發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
(二)具備EPCI總承包能力
常規水域較強的EPCI總承包能力。公司已形成300米水深以內海洋油氣田開發設計、建造、安裝、維修一整套成熟的技術、裝備、能力體系,能夠為客戶提供“交鑰匙”工程和多樣化工程服務。公司圍繞海洋工程主業,不斷拓展多元化總承包業務擴展至陸地LNG工程、清潔能源等業務領域。公司堅持以設計為龍頭的EPCI總包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組織效率,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裝備能力,降低綜合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優質高效服務,推動總承包能力持續提升。
相對完整的詳細設計能力。擁有設計人員千余人,服務領域覆蓋可行性研究、概念設計、FEED設計、詳細設計、加工設計、安裝設計等專業服務,具備了300米水深以內常規水域各種油氣田開發成熟的設計能力。與此同時,積極進行300米水深以上的深水油氣田工程設計能力建設,逐步積累了深水浮式平臺系統、深水海管及立管、水下系統等深水產品關鍵設計技術,深水設計能力不斷提升。
擁有3萬噸級組塊海上浮托安裝能力和3萬噸級導管架滑移下水能力。通過多年研發與積累,具備了滿足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力定位浮托安裝、錨系浮托安裝能力,萬噸級平臺海上浮托安裝成為常態,擁有3萬噸級超大型海上平臺浮托安裝和3萬噸級導管架滑移下水工程業績,大大提升中國海洋油氣開發效率。公司浮托安裝技術應用徹底改變了我國大型海上油氣平臺由切割建造、海上拼裝到海上調試的傳統模式,顯著節省了工期、船隊和資源,明顯降低了我國海洋油氣田開發成本,加速中國海洋油氣開發進程。
較為豐富的海洋石油工程項目管理經驗。公司擁有超過40年的國內油氣田工程建設經驗,實施過兩百余座海洋油氣平臺工程建設,在300米水深以內的常規海域具有較為豐富施工經驗和管理經驗。在國際項目運營方面,近年來為俄羅斯、澳大利亞、沙特、緬甸、文萊、馬來西亞、巴西等國家的業主提供工程服務,積累了一定的國際項目管理運營經驗。
成熟的制造場地和超大型海洋平臺建造能力。在天津濱海、山東青島、廣東珠海等地擁有大型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場地總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形成了跨越南北、功能互補、覆蓋深淺水、面向全世界的場地布局,年加工制造能力超過40萬鋼結構噸,具備3萬噸級超大型導管架、組塊等海洋平臺建造能力、大型模塊建造能力。
(三)模塊化建造進入國際行業第一梯隊,樹立了國際品牌
模塊化建造是公司海外業務的一張名片。近年來,公司依托較強的陸地建造資源和能力,大力發展模塊化建造技術,承攬并實施了俄羅斯Yamal、澳大利亞Gorgon、澳大利亞Ichthys等一批大型LNG模塊化建造項目。其中Yamal項目合同金額達到百億元人民幣,公司實現項目高質量運營和按期交付,奠定了在全球模塊化建造市場地位。北美殼牌LNG模塊化建造項目完工交付,標志著我國超大型LNG模塊化工廠一體化聯合建造技術能力已穩居國際行業第一梯隊。
(四)形成FPSO總承包能力,成為全球市場參與者
公司根據市場環境變化積極拓展新的海洋工程業務,立足自主創新不斷加大FPSO領域科技投入,相繼承攬了巴西P67/P70 FPSO、殼牌企鵝圓筒形FPSO、流花16-2項目FPSO等國內外大型FPSO項目,在超大型FPSO總包管理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項目經驗和技術經驗,成為FPSO工程總承包商和國際FPSO總承包領域參與者。
(五)深水能力持續得到發展
公司擁有由起重船、鋪管船、水下工程船、工程輔助船等19艘船舶組成的工程作業船隊,其中在深水船舶方面配備了6艘動力定位水下工程船、1艘動力定位鋪管起重船、17臺水下機器人和1套深水軟鋪系統、1套犁式挖溝機等大型裝備,具備3000米級水下工程作業能力。近年來積累了數十個水下工程項目實施經驗,涉及水下生產系統安裝、錨系處理、深水軟鋪、海底挖溝和水下設施檢測及維修等水下工程作業。公司實施的流花16-2、流花29-1和陵水17-2項目是國內首批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深水工程,初步形成了深水半潛平臺、深水鋼懸鏈線立管、水下生產系統、深海管道管線鋪設等一系列綜合性深水業務能力,尤其是成功建成“深海一號”“海基一號”等國之重器,推動我國海洋石油開發能力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
(六)重大裝備和技術能力建設形成體系化
在高速發展歷程中,公司持續推進重大裝備和技術能力建設,形成了“十大裝備”和“十大技術”,依靠科技力量讓中國人在大海中“站穩了腳跟”。
技術體系。海洋油氣開發是典型的高技術行業,公司始終堅定設計引領,培育形成了“深水浮式生產設施設計、建造、安裝、調試技術”、“超大型海上結構物及模塊化設計、建造、安裝技術”、“海上油氣平臺浮托安裝技術”、“LNG全容儲罐工程技術”、“1500米級海底管道及水下生產系統設計、建造、安裝及調試技術”、“300米級深水導管架設計、建造、安裝技術”、“海上固定平臺工程設施標準化、系列化設計、建造、安裝、調試技術”、“海洋工程智能制造及海上作業仿真技術”、“海洋工程數字化與全生命周期監檢測與評估技術”、“海洋油氣田在役設施IMR(檢測、維護、維修)技術”等十大技術,這是公司發展的核心力量。
裝備體系。海洋石油技術裝備是海上油氣開發的核心,是世界海洋工程高端裝備競爭的核心。公司提前謀劃,提前儲備,形成了“深水多功能作業船舶及柔性管纜鋪設裝備序列”、“起重、鋪管船序列及海底管道焊接設備系列”、“建造場地及建造施工裝備”、“挖溝作業船海床處理及挖溝裝備系列”、“世界先進的ROV裝備”、“大型下水駁船”、“海洋工程作業仿真裝備”、“深水及水下工程應急維搶修中心及系列裝備”、“水下產品研發測試中心及系列測試裝備”、“海洋工程無損檢測裝備”等十大裝備,這是公司發展核心利器。
五、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情況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7.52億元,同比增長4.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21億元,同比增長11.08%。截至2023年12月底,總資產432.5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247.95億元,資產負債率38.09%,資本結構繼續保持穩健,現金流充裕。
五、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情況
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7.52億元,同比增長4.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21億元,同比增長11.08%。截至2023年12月底,總資產432.5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247.95億元,資產負債率38.09%,資本結構繼續保持穩健,現金流充裕。
六、公司關于公司未來發展的討論與分析
(一)行業格局和趨勢
展望能源行業發展趨勢,國際海洋油氣工程行業有望迎來逐步復蘇,但復蘇的速度和力度存在不確定性。地緣政治沖突仍面臨不確定性,能源緊張不會戛然而止,但隨著更多解決方案的提出和實施,能源行業向著良性軌道發展并進一步推動清潔低碳轉型的趨勢將愈加明顯。中國能源經濟走勢向好,新能源與能源集成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海洋強國戰略以及海洋經濟的深入實施,將為公司提供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政策遵循和工作指導。
(一)機遇
1.從行業發展形勢看,全球油氣市場逐步復蘇,石油和天然氣主導地位短期不會改變,海上
油氣勘探開發有望再創新高,全球海工裝備產品和服務市場容量較大。
2.我國油氣增儲上產持續推進,海洋油氣作為國內增儲上產主力軍的態勢沒有改變。加大油
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我國能源供應安全仍是石油企業最重要的任務,為公司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
3.未來國內海上油氣工程建設工作量飽滿。中國海油增儲上產攻堅工程明確了“2030年國
內石油上產6000萬噸,2035年國內天然氣上產400億方”的新目標,海油工程油氣工程建設工作量較為飽滿,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國家高度重視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
強,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公司實施油氣工程、技術提升以及科技攻關提供了良好環境。
(二)挑戰
1.國際環境日益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下行、國際政治秩序重構、中美戰
略競爭加劇,加大了外部政治、經濟、法律等宏觀環境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
2.能源消費強度繼續下降,對公司市場開拓帶來一定影響。全球人口和經濟增長驅動一次能
源消費量持續增長,但增速逐步放緩。
3.雙碳目標加速能源低碳轉型,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公司未來的業務組
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面臨實現雙碳相關約束指標的壓力。
4.數字經濟將影響各行業加速發展,加劇了行業間競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發
展可能帶來行業的根本變革。公司將面臨來自行業內外的顛覆式變革與挑戰。
面對挑戰與機遇,海油工程將保持戰略定力,抓好國家油氣增儲上產持續推進帶來的機遇,加速產業向“綠色、低碳、高端、智能”轉型升級,全力提高技術水平、不斷提升EPCI總承包能力、持續降本提質增效、深化改革,在能源工程行業的變化與發展中保持相對穩健發展態勢。
(二)公司發展戰略
1.發展思路
全力支持服務中國海油增儲上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全球能源工程和海洋工程市場,尋求發展機遇和成長空間;順應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數字化轉型,加快進軍綠色能源工程產業,加快導入智能化生產方式,開創智能化產品研發和生產能力,構建在智能化時代的市場競爭力;秉持創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驅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堅持價值和目標引領、變革發展方式,持續完善體制機制,激發企業活力。
2.發展定位
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以客戶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海洋能源工程公司。
3.發展策略
堅定執行海油工程“1235”發展策略,即堅持以設計為龍頭的EPCI總包能力建設為唯一核心;以經營管理能力和技術引領能力為兩個基礎;以國際化、深水化、新產業化為三個發展方向;以人才、市場、成本、風控、信息化為五個抓手。
(三)經營計劃
2024年是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也是公司打造高質量發展新能力的關鍵一年,公司將努力實現“一利穩定增長,五率持續優化”。
預計公司2024年收入較2023年穩健增長。公司將努力把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控制在90%以內,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合計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控制在5%以內。
展望2024年,公司工作量依然飽滿,全年預計將有33個工程項目建成交付。陸地建造工作量主要來自于文昌9-7項目、錦州23-2項目、曹妃甸6-4項目、渤中26-6項目、西江30-2項目、文昌19-1項目、墾利10-2項目等傳統油氣工程業務,以及沙特CRPO122項目、卡塔爾NFPS EPC02、沙特阿美Marjan、巴油P79項目等海外業務;海上安裝工作量主要來自于流花11-1/4-1、惠州26-6、錦州23-2等傳統油氣工程業務及沙特CRPO122項目海上安裝業務。
面對極具挑戰的2024年生產經營任務,公司將繼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堅持向改革要動能,提升國際化發展新能力;堅持向管理要增長,打造公司高質量發展硬實力;堅持向轉型要效益,提升全方位價值創造力,以公司高質量發展應對全球市場競爭的挑戰,以高水平經營業績表現修復融資功能,進一步樹立優良的資本市場形象。
(四)可能面對的風險
1.國際化經營風險
公司進入國際市場時間相對較短,國際化人才相對缺乏,國際項目運營經驗和風險防控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面對地緣沖突日益升級、行業格局加速調整的復雜環境,公司在國際化發展、海外項目執行等方面依然面臨較大風險。
對策:建立風險清單機制,從市場開發前端把控風險;定期跟蹤所在國國別風險,緊密跟蹤關注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戰略,評估對境外公司業務經營的影響;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培養國際性人才,提升公司在國際商務、法律、采辦、技術、管理方面的業務能力;充分運用公司工程項目及合同全生命周期風險手冊,科學全面識別、分析海外項目運營中的風險點,有針對性地做好風險應對。
2.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風險
公司油氣田工程正在走向300米以上乃至1500米水深的海域,項目的實施難度和技術要求更高,因公司在深水工程領域的技術、管理和施工經驗相對薄弱,工程項目在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可能存在質量安全、進度、成本、合規、法律糾紛、匯率、應收賬款等多方面的風險。
對策:持續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增強項目管理人員的法律、合規意識,重視項目合同管理、合規管理;加強項目管理的質量安全、進度和成本的管控,開展項目預警和重要經營指標管理協調,深入細化項目紅黃燈預警,協調推進重點項目運營問題;加強匯率和應收賬務等財務管理;加快深水技術儲備和深水裝備建設,持續提升深水工程技術水平。
3.匯率變動風險
公司的記賬本位幣為人民幣,隨著公司海外業務規模的擴大,外幣收入增加,匯率波動可能對公司損益產生一定影響。
對策:公司采取在合同報價時將匯率風險納入成本控制、考慮進出口對沖以及使用遠期結匯類金融工具,在日常資金管理中不斷提高防范匯率變動風險的能力。
4.其他風險
除了上面描述的風險外,公司經營發展過程中還可能面臨一些風險,如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帶來的海洋油氣工程行業周期性波動風險、新能源對傳統石油行業沖擊風險、質量健康安全環保風險、社會/公共安全風險、信息安全風險等等,公司將根據情況盡最大努力進行有效規避和應對。
(五)其他
公司綠色低碳發展思路(不構成對投資者的實際承諾)
(一)總體思路
緊跟世界能源轉型發展節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手段,努力構建海油工程綠色低碳工程技術服務能力。深耕油氣工程業務,為海上油氣開發提供低碳工程技術解決方案;加快發展新能源工程業務,為海上風電、海上岸電、氫能工程、海上綜合能源開發等提供創新工程技術服務;積極發展減碳工程業務,為能源開發、利用等領域提供CCUS工程技術服務。
(二)規劃部署
1.為海上油氣開發提供基于技術創新的低碳解決方案
開展以減排為目標的FEED創新,為海上油氣田開發提供在生產過程中降低CO2和甲烷排放的創新開發方案;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海上油氣田生產操作效率,包括在組塊設計中推薦高效的發電裝置和改進處理工藝等;通過技術創新減免以前正常的碳排放,包括取消火炬、減少排氣口、強化甲烷泄露檢測等技術措施。
2.做強LNG全產業鏈,堅持EPCM總包發展模式
聚焦LNG接收站與儲罐工程總包業務;形成天然氣液化工廠總包能力;拓展FSRU(浮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LNG(浮式液化天然氣裝置)等高端業務。堅持EPCM總包發展模式,推進內外部資源整合,掌握核心技術;強化設計和采辦,強化項目經營,提升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推動“智慧工地”建設,打造國內一流的LNG接收站總承包商。
依托海上工程經驗,發揮比較優勢,高質量對標歐洲海上風電發展模式,加快發展海上風電產業;以深水風電、大型升壓站、換流站為發展重點,初步建立以海上風電設計為核心業務,以建造、安裝為業務延伸的EPCI全業務鏈條;以設計優化、模塊化制造、智能制造、數字交付、海上安裝方式創新等為切入點,探索推進海上風電產業全生命周期降本。到2025年,基本確立公司在國內深水浮式海上風電工程產業的優勢地位。
4.培育海上岸電全產業鏈工程總承包能力
加快推動電力設計資質獲取,以設計引領海上岸電總包能力提升;建立以設計為核心業務,以海上變壓站建造和安裝、海纜鋪設、修理為業務延伸的全業務鏈條;優先保障渤海地區增儲上產,加快培育其他區域市場。
5.探索CCUS和氫能工程
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碳捕集裝置模塊化制造能力;從裝置和設施建造向工程解決方案基本設計、概念設計領域推進,逐步打造CCUS工程業務全產業鏈業務能力;以為海上風電制氫提供工程技術解決方案為發展重點,聚焦海上風電制氫平臺EPCI總包、氫氣/混合氣海底管道設計及安裝、制氫裝置模塊化建造及海上安裝、液氫/液氨儲罐EPCM總包等環節,成為國內海上風電制氫工程領先企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