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5日訊(記者華青劍)由國務院食安辦、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央網信辦等28部門及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202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今天在京舉行。主場活動上,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官)陶懷穎介紹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情況。
由國務院食安辦、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央網信辦等28部門及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承辦的202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9月25日在京舉行。圖為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官)陶懷穎。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凡/攝
陶懷穎表示,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供給工作,堅持“產出來”“管出來”一起抓,保安全提品質同步推,全國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十四五”以來,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準農產品3.5萬個,認證數量較“十三五”增加1.5倍,每年向社會提供認證農產品食物總量超過2億噸,帶動農產品生產向標準化、綠色化、優質化穩步邁進。
關于主要做法,陶懷穎介紹稱,一是提高標準的質量和深度。按照“最嚴謹的標準”要求,農業農村部門加快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標準體系,推動農獸藥殘留標準提質擴面,限量標準超過1.3萬項,是國際食品法典限量數的兩倍。制定農業行業標準6308項,覆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和農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創新研制品質評價、質量分級等優質農產品標準60多項,加快淘汰老舊標準500多項,大力推進全產業鏈標準化,圍繞40個重點農產品開展標準集成應用試點,推動標準規程入企入戶。
二是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農業農村部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綠色生產方式,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覆蓋率達到54.1%。推廣“防蟲網+”、蔬化蔬果、保鮮減損、現代裝備等新型種植模式。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生產基地1.77億畝。近三年淘汰高毒農藥8種,累計淘汰58種。從產出端提升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為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強化農產品品質提升。實施農產品品質提升行動,選擇柑橘、豬肉等“菜籃子”產品,開展口感、風味等感觀和營養品質評價,建立評價規范3000余項,收錄品質數據7萬余條。發布贛南臍橙等品質評價報告,推動內蒙古等地率先構建“起營養好、聞著香、味道美、有特色”的農畜產品品質評價指標體系,聯合深圳等地開展水果質量分級試點,支持88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開展提純復壯、品質保持、基地建設,培育壯大洛川蘋果、鹽池灘羊、潛江龍蝦等一批知名區域公用品牌,綠色食品2023年消費者知曉率達到73.5%,農產品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推薦閱讀: